1、签了合同能不能解除
签了合同后,依法是可以解除的。但合同的解除并不是随便为之,而是需要满足肯定的条件。合同的解除,既能够是基于双方当事人的协商一致,也可以是基于法律规定的特定情形。
当双方当事人就合同的解除达成一致建议时,可以解除合同;同时,当合同出现法律规定的解除情形时,当事人也有权解除合同。
2、合同解除的法定情形有什么?
法律快车提醒,合同解除的法定情形具体包含以下几种:
1.因不可抗力导致不可以达成合同目的。不可抗力是指不可以预见、不可以防止并不可以克服的客观状况,如自然灾害、政府行为等。当不可抗力致使合同目的没办法达成时,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
2.在履行期限届满前,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我们的行为表明不履行主要债务。这包含明确表示不履行和默示毁约两种状况,当事人均有权解除合同。
3.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主要债务,经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迟延履行且经催告后仍未履行,表明债务人已无意继续履行合同,因此债权人可以解除合同。
4.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债务或者有其他违约行为导致不可以达成合同目的。这涵盖了迟延履行以外的其他违约行为,只须这类行为致使合同目的没办法达成,当事人就能解除合同。
5.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除去上述四种情形外,法律还可能规定其他致使合同解除的情形。
《中国民法典》第五百六十三条明确规定了上述五种可以解除合同的情形,为合同的法定解除提供了法律依据。
3、怎么办合同违约问题?
面对合同违约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几种解决方法:
1.协商解决。合同双方当事人可以就违约问题进行协商,寻求双方都能同意的解决方法。
2.调解解决。当协商不成时,可以邀请第三方调解机构介入调解,帮助双方解决矛盾。
3.仲裁解决。假如合同双方当事人事先有仲裁协议,可以提起仲裁解决违约问题。仲裁裁决具备法律效力,双方需要履行。
4.诉讼解决。当协商、调解和仲裁均没办法解决违约问题时,当事人可以通过诉讼方法向法院提起诉讼,由法院依法作出判决。
在解决合同违约问题的过程中,还应该注意违约赔偿标准的确定。当事人可以约定违约金或者损失赔偿额的计算办法,但约定的违约金过低或过高时,当事人可以请求法院或仲裁机构予以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