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单位哪种情形劳动者可以解除合同
用人单位有以下情形劳动者可以解除合同:
1.劳动条件与保护不足:若用人单位未能根据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必要的劳动保护或劳动条件,如安全设施不全、工作环境恶劣等,劳动者有权解除合同。
2.薪资支付问题:当用人单位未准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即拖欠或克扣薪资时,劳动者有权选择解除合同。
3.社会保险缺失: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如养老保险、医保等,也是劳动者可以解除合同是什么原因之一。
4.规章规范违法:若用人单位的规章规范违反法律法规,损害劳动者合法权益,如擅自延长工作时间、减少薪资标准等,劳动者同样有权解除合同。
5.欺诈、胁迫与强迫劳动:
用人单位以欺诈、胁迫方法或乘人之危,使劳动者在违背真实意思的状况下订立或变更劳动合同,与以暴力、威胁或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方法强迫劳动者劳动,均构成劳动者可立即解除合同的情形。
6.其他违法行为:包含劳动合同中免除用人单位法定责任、排除劳动者权利,与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等,均属劳动者可解除合同的范畴。
2、用人单位违法情形有什么
1.用人单位的违法情形多样,其中不签订劳动合同以逃避法律责任是典型之一,但这种做法并不可以真的逃避责任,反而可能带来更大的法律风险和经济负担。
2.用人单位还可能存在违法解除劳动合同、拖欠薪资、拒绝支付加班费、不缴纳社会保险费等违法行为。
这类行为不只损害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也违反了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
劳动者怎么样应付单位违法解除合同
面对用人单位的违法行为,劳动者应积极采取手段维护自己权益:
1.采集证据:劳动者应采集并保留好与用人单位违法行为有关的证据材料,如薪资条、劳动合同、工作记录等。
2.协商交流:在学会充分证据的基础上,劳动者可以尝试与用人单位进行协商交流,寻求问题的和平解决。
3.投诉举报:假如协商无果,劳动者可以向当地劳动监察部门投诉举报用人单位的违法行为。劳动监察部门将依法进行调查处置,并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4.法律渠道:在必要时,劳动者可以选择通过法律渠道解决争议。比如,可以向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劳动仲裁或向法院提起诉讼等。
找法网提醒你,通过这类法律方法,劳动者可以依法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并追究用人单位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