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起诉后又撤诉是不是引起时效中断
起诉后又撤诉,会不会引起诉讼时效的中断,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法律问题。
1.依据《民法典》第一百九十五条的规定,权利人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是致使诉讼时效中断的法定事由之一。这并不意味着只须提起诉讼,无论其后续进展怎么样,都会自动致使诉讼时效的中断。
2.在司法实践中,起诉后又撤诉的状况较为复杂。
(1)撤诉是原告主动舍弃诉讼权利的行为,其本质上并不等同于法院对案件作出实体处置。因此,有看法觉得,撤诉不应被视为致使诉讼时效中断的法定事由。
(2)也有看法觉得,原告提起诉讼本身就是对权利的倡导,即便后续撤诉,也应视为已经行使了诉讼权利,从而引发诉讼时效的中断。
2、法定中断诉讼时效的情形
依据《民法典》第一百九十五条的规定,法定中断诉讼时效的情形主要包含以下四种:
1.权利人向义务人提出履行请求;
2.义务人赞同履行义务;
3.权利人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
4.与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具备同等效力的其他情形。
这类情形都体现了权利人对权利的积极倡导或义务人对义务的认同,从而致使了诉讼时效的中断。
3、起诉与时效中断的关系
起诉与时效中断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1.提起诉讼是权利人行使诉讼权利的一种方法,也是向义务人倡导权利的一种渠道。因此,提起诉讼本身就能视为一种致使诉讼时效中断的行为。
2.诉讼程序的进行总是会对时效的计算产生影响。在诉讼过程中,因为各种缘由可能致使案件没办法准时审结,此时诉讼时效的计算或许会因此而中断。
3.虽然起诉可以致使诉讼时效的中断,但这并不意味着只须提起诉讼就能无限时地延长诉讼时效。
(1)在司法实践中,法院会依据案件的具体状况来判断是不是应该中断诉讼时效与中断的时间长短。
(2)假如权利人在提起诉讼后又撤诉,那样会不会致使诉讼时效的中断,还需要结合具体案情和法律规定进行综合判断。
假如你也遇见了撤诉有关的问题,欢迎在法律快车发起咨询,大家的专业律师会为你提供法律建议。